面对油品紧缺 我们该怎么办?

 

   随着世界人口无节制地持续增长和全球资源的不断大量消耗,“人口爆炸”与资源匮乏之间的矛盾达到了前所未有程度。近一二年来,石油价格的不断走高正是在这一世界大背景下发生的。这场石油危机对世界经济形成了严峻的考验,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都受到了石油价格暴涨的冲击。除了少数石油输出国外,世界各国无一例外地把开源节流作为重要对策,寻找替代能源和节约用油已成了世界经济的头等大事,如何开源节流这是放在世界各国面前的共同课题。由于各国的发展程度参差不齐,国情迥异,各国的开源节流举措也不尽相同。然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各国的种种做法对于我国都是弥足珍贵的参考资料,很多行之有效的举措和经验值得我国借鉴:

 

   美国节油法律先行

 

   美国虽然矿产丰富,年产石油量名列世界前茅,可是它的石油消费量更是大得惊人,其石油消费量的很大一部分不得不依赖进口,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进口国。早在上世纪70年代,美国就尝到了两次石油危机的苦头,为保障能源供应的安全,美国政府采取种种手段了控制了一些石油输出国,以跨国公司把持着世界上很多石油资源,并建立了石油资源供给和运输的保障机制,在世界能源市场占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美国凭借自己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特殊地位,保障了本国石油的供应,可是面对目前一度突破了每桶70美元的高油价,美国也不得不大力推行节油举措。

   美国节油以法律先行。早在1975年美国就通过了《能源保护法》、1992年通过《能源法》,以法律手段来引导企业改进技术,促使能源利用效率,推广节能措施,培养全民的节能意识。今年8月8日,美国总统布什又正式签署了《2005年国家能源法》,推行节能新政策,进一步以经济杠杆来调动企业开发节油型产品的积极性,让那些一贯养尊处优的美国企业家开始关注节油。同时也使得普通家庭的买车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很多人放弃了速度快、耗油量大的豪华车,改开小型节能车。一些以天然气和太阳能为燃料的新型车也开始受到了制造商的重视和普通用户的期待。有些普通市民甚至经常选择乘坐公共巴士、地铁来代替自己驾车出行。

   从实际效果看,美国法律先行的节能政策取得了十分良好的效果。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石油消耗总量已成倍增长,然而美国的油耗总量据说非但不增,反而略有下降,特别是美国汽车的平均油耗,据统计,只有上世纪70年代的60%左右。

 

   德国的植物柴油和环境保护

 

   德国以广开能源来应对世界石油危机。早在1988年德国著名的聂尔化学工业公司就率先从油菜籽中提炼出植物柴油,今天谷物、甘蔗、甜菜、木材甚至家庭中的有机垃圾都成了提炼植物柴油的原料。这种植物柴油不仅价格低于普通柴油,而且燃烧更彻底,使汽车尾气排放的碳含量比普通柴油低了约50%,更有利于环境保护。为了鼓励植物柴油的生产,政府每年向种植油菜等农作物的农民提供一定的经济补贴,对植物柴油的生产、销售企业减免税收,还为开发新的石油替代产品的研究机构提供资金。目前德国约有15%的加油站供应植物柴油,它已成为长途货车和公交巴士的主要油源。德国的汽车制造商大众公司、奔驰公司已经承诺,今后由它们生产的轿车将不再需要任何改装,便可直接使用植物柴油。

   饭店餐馆的废弃食油会污染环境,在德国不能随意倾倒,必须由饭店支付费用,交环保部门统一处理。两年前,柏林成立了一家专门利用饭店废弃食用油作燃料的出租汽车公司。他们每天派车出去向各饭店餐馆免费回收废弃油,在公司里对废弃油进行过滤处理,然后与普通柴油混合就能使用于车辆行驶了,因为这家公司的出租车都经过了专门的改装,完全适应上述混合油作燃料。废弃食用油和普通柴油的最高配比可达3∶1,即3份废弃油只需配上1份普通柴油就可以了,从而大大降低了燃油的价格。于是很多市民都产生了尝试石油替代品的愿望,植物柴油混合燃油被德国人民广泛接受,所以德国政府作出了从2004年1月起,在汽油、柴油中强制加入不超过5%的植物燃油的决定。德国广开油路与环保相结合的做法是一条值得我国借鉴的成功经验。

   此外,德国在节约用油方面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例如从2002年开始对汽油、低硫柴油和电力消费征收新的生态税,以鼓励企业降低汽油等燃料和电力的使用量,将节油新技术应用到生产环节中去。让那些企业通过节约用油等能源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自己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除了经济手段引导节能外,德国政府还大力加强节能知识宣传,设立专门的节能教育网站,印发大量宣传小册子。全国还有数百个能为普通居民提供节能知识服务的免费电话咨讯点,帮助普通居民解决节约能源方面的实际问题。

 

   巴西酒精汽油使得能源自给自足

 

   巴西的石油资源并不丰富,以前该国石油消耗量的相当大部分是依赖进口的。上世纪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使得巴西的国民经济遭受沉重的打击,巴西政府痛定思痛,从此走上了能源多样化,力争自给自足的道路,这才有了今天世界石油价格暴涨而巴西国内油价始终平稳,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良好局面,世界银行因此对巴西经济给予高度评价。这一切来之不易,首先应归功于巴西大力推广酒精(乙醇)燃料,促使该国能源达到了基本自给自足的国策。

   巴西地广人稀,耕地面积大,甘蔗等可供制造酒精的农作物产量极高。于是巴西政府因地制宜,大力倡导酒精作为燃料,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投入巨资开发酒精作为燃料的汽车。1975年酒精替代汽车燃油计划获得初步成功后,政府立法规定,凡是巴西国内销售的汽车,无论国产还是进口,其发动机等动力系统必须符合专门的设计要求,从而保障它们都可以使用酒精汽油。一开始,政府法令规定在全国所有的加油站里供应的汽油必须添加2%~5%的酒精,此后随着汽车发动机等动力设备的不断改进,酒精汽油中添加的酒精数量不断提高,到2002年时政府已将酒精的添加比例规定为25%。

   这是世界上酒精添加比例最高的国家,也是世界上唯一没有纯汽油供应的国家。巴西的酒精汽油由该国指定的批发公司统一配制,以便正确控制配比。然后以成品酒精汽油供应到全国各地的加油站,加油站中没权自己配制酒精汽油,也没有纯汽油供应。2003年,福特汽车公司巴西分公司研制成功双燃料动力系统,安装了这种系统的汽车既可以用酒精汽油做燃料,又可以用纯酒精(稍加添加剂)作燃料。汽车动力系统会自动识别燃料的配比,作出相应的调整,使得酒精燃烧充分,尾气排放污染物减少。

   今天,巴西的能源消耗总量中酒精汽油已占到43%的比例,全国有1550万辆汽车使用酒精汽油,220万辆汽车使用纯酒精。由于酒精制造就地取材,价格低廉,而且有利于环境保护,唯一的缺点是高速行驶中略显动力不足。然而在城市严格限速、高速公路上行驶着的汽车都同样使用酒精汽油的巴西来说,这根本算不上是一个缺点,因此酒精汽油很受巴西民众的欢迎,巴西也依靠酒精基本做到了能源自给自足。

 

   南非煤液化技术领先

 

   南非是非洲的一个大国,位于非洲的最南部。在其122万余平方公里富饶的国土中蕴藏着各种各样的矿物,那里有世界上最大的钻石矿、金矿、铂(白金)矿。南非除了珍贵的钻石、黄金、白金外,产量及储量居世界前列的重要矿物还有锑、石棉、铀、锰、铬……南非的矿藏几乎应有尽有,可惜独缺石油这一重要的战略物资,南非的能源主要依靠煤。南非煤的储量列世界第5位,只要能用好本国丰富的煤资源,能源问题就能基本得到解决,所以如何以煤液化来取代油,把煤变成“石油”的技术成了该国的重要科研课题。

   早在1927年南非政府就发表白皮书,正式将开发煤炭液化(煤变油)技术列为解决能源战略问题的重要国策。1947年南非通过了《液化燃料和石油法案》,把煤液化这一战略国策正式以立法形式确定下来。在上世纪50年代,南非由于白人种族主义统治遭到国际社会的经济制裁和石油禁运,迫使南非更加快了煤炭液化技术的研究。1955年南非萨索尔公司终于成功地生产出第一桶由煤炭液化制成的油。

   此后半个世纪来,南非的煤液化技术日臻完善,萨索尔公司也成了全世界首屈一指的煤液化公司,它不仅使煤变成油,还研制开发出一系列的石油化工产品,随着其煤液化技术越来越成熟,产品的质量越来越高而生产成本却越来低廉。尽管如此,由于世界石油价格曾有一段相当低廉的时期,而“煤变油”的成本却相对较高,故煤液化技术一直没有引起发达国家的足够重视,很多富煤国家也宁可进口石油而不搞“煤变油”。

   然而世界能源短缺日益严重,特别是近年来全球能源出现危机,国际市场石油价格一路飚升势不可挡,“煤变油”的经济价值开始被广泛认可。以南非萨索尔公司的产品为例,其煤炭液化提炼的汽油价格已与世界上普通汽油价格持平,而燃烧产生的废气排放比普通汽油更符合环保要求,该公司由煤液化提炼的柴油价格已经低于国际市场上普通柴油的售价。目前,美国、巴基斯坦、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国都有意引进南非的煤液化技术,我国的煤炭、石油企业也一直在寻求与萨索尔公司合作。2004年,我国国家体改委与萨索尔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书,确定在陕西和宁夏投资60亿美元,建立两个煤炭液化基地。相信“煤变油”将大大缓解我国石油资源相对短缺的难题,为我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津ICP备06011017号-1 | 版权所有:天津北方石油有限公司 法律相关|石油知识  
天津网站设计制作:奔唐网络